邓卫星
“肉铺老板”34年助学930名贫困学子
助人为乐
广东省
2016年7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事迹简介:邓卫星,汉族,1959年12月生,中共党员。现居住在广东清远英德市下太镇,他和妻子以屠宰为生。1981年开始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期间不断收留贫困、留守学生,甚至孤儿。三十五年间,邓卫星从事的这份“副业”,前后累计帮助了930名贫困学子。在他建立的“学生之家”里居住过的孩子说,“他不是自己的亲人,却胜似亲人”。2011年,邓卫星的事迹被网友投票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一季度网络“草根英雄”,2012被评为“清远好人”,2014年被评为“广东好人”。

  事迹描述:

  三十五年来,下太镇的108条自然村中,先后有930名孩子曾经在邓卫星的“学生之家”生活过。

  凌晨三点,下太镇街道上不时划过凉风。这时,57岁的邓卫星已经起床忙活,到镇上菜市场打点猪肉生意。

  上午九点左右,邓卫星便结束在市场的工作,开始忙活自己的“副业”。他拎上数斤新鲜猪肉回家——那是寄宿在他家里的孩子们一天的主菜。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81年。就在这一年,恐怕邓卫星自己都没想到,有个事情自己将会连续做35年。

  当时,邓卫星已开始在市场卖猪肉。某日,在山里一户人家收猪肉时,他碰到了16岁的小梅。无意中得知小梅已失学两年。小梅很想读书,但每天要走近3个小时的山路,加上家里还有6个兄妹,日子过得很艰难,小学四年级就辍学。邓卫星告诉小梅家人,他愿意资助她继续上学,并免费寄宿在他家。

  还是在同一年,邓卫星碰到了一个爱读书却因为路远而失学的女孩秋贤。邓卫星问她怎么不去学校读书?孩子说,我们这里这么多山,学校又那么远,怎么去?邓卫星说,到我家来寄宿。

  “我不能看到这些失去经济来源的优秀孩子们再走我这条老路。”为孩子提供住宿,帮助他们读书,邓卫星有自己的理由。“当时在班上我的成绩是最好的,全市重点高中只招40个学生,我考上了,是我们村几十年来唯一一个。但是,就在那年,我父亲去世了,家里一下没有了经济来源,我就眼睁睁地放下了课本。”每每提起辍学的遗憾,50多岁的邓卫星仍然未能完全释怀。作为长兄的他从此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以屠宰为生,那年,他才刚18岁。

  第一年,邓卫星收留了6个困难家庭的孩子,还没有结婚的他开始当起了“爹”。不仅负担她们的食宿费用,还帮她们垫付学费。

  第二年,妻子熊廷贺嫁给了邓卫星,与他一同照顾孩子。平日里,熊廷贺每天4时半起床,负责孩子们的生活,料理孩子们一日三餐,给孩子们换洗被子,为部分年纪小的孩子洗衣服。晚上,邓卫星与孩子们一起,把摆放在厅堂一侧的课桌搬出来,指导孩子们的功课。孩子入睡后,夫妻俩也并未就寝,经常起床为孩子们盖被子。有孩子生病,还要送他们去卫生院诊治。

  因为寄居在此的,以十二三岁孩子居多,所以“阿伯”、“阿母”还要管劝架。“30多个孩子吵得房顶都能掀起来,有时也能听到邻居抱怨。”

  入不敷支,仍然坚持这份义务

  出乎邓卫星的预料,自从接收这些学生,当地不少贫困家庭的家长们开始找上门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得到他的关照。看着家长、孩子期盼的目光,尽管有些为难,但最终还是全部接收。

  然而,孩子越多就意味着开销越大,甚至超出邓卫星所能承受的范围。

  1988年,邓卫星作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向每名孩子每学期收取175元的伙食费。随着物价上涨,2007年起,伙食费涨至325元。然而,这些伙食费在很多家庭依然是无法负担的事情,邓卫星知道他们的难处,也从来没有催过款。

  实际上,这些费用是杯水车薪,无法完全维持孩子们开销,邓卫星仍要补贴一半。数年来,孩子们欠邓卫星的伙食费近10万元。也因为帮助这些孩子,邓家基本没积蓄。

  1992年,邓卫星花钱建起了简易二层楼,共8房2厅,最多的时候挤住着50多名孩子和邓家几口人,因为买不起床,只好用木板铺在地上。

  1998年是最艰难的时候。妻子熊廷贺上山砍柴时出车祸,昏迷4天,卧床大半年。大儿子刚考上大学急需学费,伐木的生意又亏了上万块钱,家里当时有27个孩子需要照顾。后来,70多岁的老母亲来帮忙,镇政府送来1000块钱、并雇了人来帮忙,才硬是挺过那一关。

  直至2009年,清远市嘉博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齐福发现邓卫星的善行,就拿出7.2万元买下邓家的两块并不值钱的黄蜡石,让邓卫星多建一层楼。临走前,黄齐福还给邓卫星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儿童避难所”的房子起了新名字,叫“学生之家”。

  立人先立品,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镇上人家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学校里或者放学了总有人会欺负我们的孩子,打了架家长还会骂我们的孩子。可是没办法,我们还得带着孩子去赔笑脸、说好话,请人家看在孩子家庭条件不好的份上多原谅。这是经常的事。”邓卫星对于孩子被欺负,像生吃柠檬一样酸,说着眼泪就落下来,“但是我们的孩子很懂事,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个孩子走上过犯罪道路,每年都有人考上英德的高中,学校30、40人的录取数中我们就能有4人。”

  邓卫星喜欢读书好的孩子,每学期考第一的,他都会封个50元或100元的“红包”作为奖励;孩子毕业了考上重点学校,他还要亲自上门送大红包。

  中学毕业,寄宿孩子秋桃考上了全市重点高中——英德中学,“录取通知书来的时候,卫星伯比我爸妈还高兴。走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我家给我祝贺,给我发奖金。”秋桃说,尽管离开了“学生之家”,但她很怀念那段时光:“卫星伯家也很穷,但是那里像一个家,我们是他的亲生子女。伯母的脾气很好、很善良,小孩子顶撞她,她都不生气,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现在,邓卫星与妻子仍在运作这所“学生之家”,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我很满足,孩子们及其家人都对我心存感激,而我也从孩子们那里收获了满足感、幸福感。”

来源:广东文明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