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高寿、凌端清
九旬老人重守承诺 祖孙三代为烈士守墓66载
诚实守信
江西省
2016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凌高寿、凌端清是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槽上村民小组的一家三代农民。

  在万载茭湖乡上峰村槽上村,有一座埋葬着45名烈士的墓地。此前,凌高寿每年都会来这里扫墓,坚持了66年。4年前,年事已高的凌高寿无力再继续扫墓,他的儿子凌端清便带着家人一起,代替父亲继续守护这些墓地,抚慰这里埋葬着的英魂!

  今年是凌端清替父扫墓的第四年。清明节那天,凌端清张银凤夫妇和往年一样,与儿子凌庄云、凌庄坤在山上忙完了栽种后,来到后山腰上,在墓前停下来,扫扫坟前洒落的竹叶,清清坟旁的水沟,抹抹碑上的尘埃,四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刻骨铭心的记忆说起为何要守护烈士墓,年逾九旬的凌高寿激动不已。1933年3月,驻扎在万载仙源(原名小源)的湘鄂赣省委、省苏驻地兵力空虚。4月7日,国民党军彭位仁16师、罗霖第77师、陶广第62师、浏阳保安团从各个方向逼近株木桥逼近小源。为消灭敌人保卫红色湘鄂赣省心脏,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约20000余人,以罕见的急行军速度由东返回。在8日至9日的株木桥大战中,许多战士英勇牺牲。在救治伤病员的红三医院,幼年的凌高寿目睹着伤病员因无药救治而痛苦呻吟的情景,内心无比悲愤,既为医护人员洗草药递纱布,又给伤员端水,还含泪跟随乡亲参与掩埋安葬牺牲的战士。这一幕幕场景让凌高寿深受感染,他在心里默默的说:烈士,你们安心走吧,以后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

  一句嘱托,义务守墓66载。尽管时间慢慢流逝,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一幕却深深的刻在了凌高寿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总觉得,自己有件事情还没有完成。1950年,凌高寿给亲人扫墓,经过那一座座烈士墓,站立了许久许久。这里的墓地杂草丛生,如果不是亲身参与过掩埋那些战士,根本就不知道这里还埋葬着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看着这里的景象,凌高寿思绪万千,泪流满面,那些烈士的遗容逐一浮现在脑海,当年的记忆涌上心头,他还记得自己当初曾对着那些牺牲的战士们说过会常来看看的啊,可是我却没有做到!于是,从那年起,凌高寿便做了个决定,以后不论生活再难,再苦再累,都要信守当初的承诺,他都要来这里,清理杂草,义务看管、祭扫烈士墓地,陪烈士们说说话,让这些英魂不孤单。凌高寿这一守,便是66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在凌高寿精神感染下,2003年清明节前,该县茭湖乡东江、上峰两村的彭荷生、杨艳华、宋甫云、李盛春等10位退休干部自发捐款1000多元,将找到的45名烈士遗骨全部集中安葬,请来工匠,买来花岗石、水泥等材料,为烈士们立起了墓碑。

  60多年来,凌高寿平日里只要稍有空闲都会去墓前看看,培土、清理杂草、排水。每年清明节,他还带着子孙一起去祭奠。凌高寿说,每次来到墓前,红三医院伤病员坚毅的表情、眼中执着的信念光芒,在他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在村小学师生去祭奠烈士期间,凌高寿总要深情地讲述徐垂铨等烈士英勇奋斗、顽强不屈的革命故事。每次讲述,他都声情并茂、泪如雨下,学生们深受感染。守墓,把它作为家风传承下去。

  凌高寿的儿子凌端清已经60岁了,从15岁起就常与父亲到烈士墓祭扫,卧床不起的父亲多次嘱咐他要看护好烈士墓,他也会一直这么做下去。凌端清一家并不富裕,仅仅解决温饱问题,住的还是以前的土砖房。尽管物质生活不算好,但是多年来,他们家都秉承着扫墓的传统,凌端清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每次回家后也不忘到烈士墓前看看。“父亲讲述的烈士故事让我终生难忘,烈士的品质令我刻骨铭心。”成为“第二代守墓人”后,凌端清把这份责任看得尤为重要,他说,“那些烈士是为了革命而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这么些年来,由于父亲长期对烈士墓的看护,许多人知道了这个烈士墓,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为烈士建了纪念碑。现在父亲年纪大腿脚不灵便,身体吃不消了,我接过守护烈士墓的担子,理所应当。比起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我们所做的并不算什么。”

  如今,年过九旬的凌高寿身体不如当年,长年卧床度日。他用沙哑的声音说:“看护、祭扫烈士墓,对自己对后人也是一种教育。我已经老了,走不动了,儿孙们怕我心里一直记挂这守墓的事,早几年儿子孙子就已经答应我今后会继续守护好烈士墓,他们也一直这么做,现在可以放心了。”做一位守墓人,已经成了凌高寿家的传承和责任。凌端清说,我们一家人都会继续守护好这些烈士墓,把守墓作为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江西文明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