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在工作中。
迪拜中国学校外景。
学生过中国传统文化节。
 
  ■融媒体记者 斯海燕 通讯员 厉燕军
 
  2020年9月1日,第一所基础教育海外中国国际学校——迪拜中国学校正式开学。而在此前——2020年8月,我省首批27位援迪教师跨越千山万水,远赴迪拜中国学校支教。籍贯诸暨店口、在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教授数学的姚波老师经过层层筛选,成为其中的一员。
 
  姚波,男,1988年3月出生,诸暨市店口镇中里村人。现为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老师。曾获得过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上城区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每一次讲课,每一个活动,都是我们给海外的孩子们播下的一粒粒火种。我们期许一粒火种,能点亮满天星辰。”
 
  ——姚波
 
  为30万华人华侨的心愿
 
  阿联酋是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中东海湾地区中国公民最多的国家,有近30万华人华侨。早在1999年,当地的华人华侨就有建中国学校的迫切愿望。
 
  2020年9月1日迪拜中国学校的开学让当地华人华侨的心愿终于实现。迪拜中国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单位,也是中国政府在海外成功创办的第一所全日制学校,它致力于为在阿中国公民、广大华人及当地民众提供最优质的中国教育资源,为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搭建互利共赢的友好平台,为中阿“一带一路”合作树立典范。
 
  出生于1988年的姚波,是土生土长的诸暨人。2006年,姚波考入绍兴文理学院。2010年,大学毕业的姚波留校担任了2年的辅导员。因爱人在杭,姚波前往杭州发展。2020年6月,在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教授数学的姚波,主动请缨,申请前往迪拜中国学校支教。这一呆,就是14个月。
 
  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西湖畔到大漠飞沙戈壁苍茫的迪拜,这一别就是千山万水。一下飞机,唯见黄沙漫漫,烈日炎炎。
 
  “这里几乎没有下过雨。”姚波说,“室外温度高达50℃,呆不了3分钟。”刚到迪拜的第一个月,姚波瘦了8斤,也曾因虫子叮咬手臂腐烂而不得不进行一场手术。
 
  在远离家乡6000公里的迪拜,援迪教师要度过两年的时光。微信,是姚波和家人的常用联络工具。
 
  同事眼中的“魔术师姚”
 
  “去年疫情凶猛,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隔开2米的距离,原来一个班的24名学生就要分成两个教室上课,所以一周要上16节课,确实有点忙。”姚波介绍。
 
  每天7点,他与同事们坐班车比学生提早1个半小时赶到学校,做好消毒、搞卫生、测环境温度等工作。
 
  因为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姚波还兼任迪拜中国学校办公室主任一职。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开学时的成立仪式,平时的各类计划、方案、中阿衔接等许多事务都落在姚波身上。一学年以来,姚波通过撰写、梳理、汇总,落实各项文字工作,已经超过18万字,包括学校定期每周向中国驻迪拜总领馆汇总工作,每月向杭州市教育局汇报工作等。因为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他被同事冠以“魔术师姚”的美誉。
 
  虽然文字工作烧脑费时,但任何经历都是财富,姚波也乐于接受,他笑言,开展任何常规工作及特色工作都是人生的修炼。
 
  迪拜中国学校是中国海外第一所全日制基础教育学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维护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出发,姚波与同事们一起每天都是精神抖擞,认真做事,在充实与忙碌中迎来每一天。
 
  “忙的时候连续数日只睡三四个小时,但内心非常快乐,过得充实有意义”。
 
  学生称他“福尔摩斯姚”
 
  “姚老师,孩子回家会把你教的方法复述一遍,我们觉得孩子掌握得很好。”“姚老师,孩子很喜欢上您的课”。
 
  在姚波的微信群里,这样的留言有很多。姚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福尔摩斯姚”。
 
  去年,姚波任教的虽是一年级,但他同样认真对待。他认为一年级学生能否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会影响孩子今后的走向。而迪拜中国学校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有从国内、其它国际学校的转学生,也有从小受西方教育的直升生,还有跟不上进度的降级生,更是一次大挑战。他创造教学新模式,将魔术、智力游戏、绘本教学、数学实验、项目学习等有意识地融入数学课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乐趣。
 
  姚波将一些资料与素材进行了整理,成功立项课题《PBL模式下海外小学低段数学概念教学的设计与研究》,还把许多典型课录成微课。在他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孩子们收获了自信与快乐,同时成绩也突飞猛进,在刚结束的MAP(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中,孩子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优秀平均分是176.4,中国内地平均分是172.1(全英文考试,内地考生英语略有吃亏),迪拜本地学校平均分是157.6,而他的班级达到了181.4分,远远超出预期,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以这种教育模式走下去的决心。
 
  播撒中国文化火种
 
  援派之责任,远不止于教学与课堂,他们,是中国教育与迪拜的联结,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的联结。
 
  “援教工作者身上,担任的不再是一己之责任,而是一国之文化。”姚波说,这种家国情怀在走出国门后,特别浓烈。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国外的华人华侨民族精神和自信心越来越强烈,他们要让自己的后代接受中国教育,不想做‘外黄里白’的‘香焦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觉得使命在肩。因此,在教好数学课的同时,他常常化身“语文老师”将中国古代典故、名胜古迹介绍给孩子们听。
 
  这里的学生,都是中国籍小孩或者有华人血统。刚教国歌时,有孩子问:“我们为什么要向着炮火前进,那不是送死吗?我们为什么是用血肉筑起长城,不是用砖头吗?”那一刻,姚波意识到,因出生成长在海外,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陌生。
 
  “他们没有吃过腊八粥,不认识粽子,也从未收到过春节红包。”为了让孩子切实感受中国习俗文化,今年春节,老师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春节红包。每个红包里,藏着一元人民币。因为迪拜常用的货币是迪拉姆,孩子们很难见到人民币。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穿汉服赏花灯、猜字谜……在灌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之外,老师们也费尽心思,给孩子注入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今年开学,老师们给孩子准备了一份开学礼物——专程从国内带来的奥运口罩。口罩上有中国国旗,孩子们用过了都舍不得扔。为了保护奥运口罩,孩子们会在里面再戴一个普通口罩,戴完后还会小心翼翼平折,用纸巾包好。“他们说,这样可以用得更久一些。”
 
  “每一次讲课,每一个活动,都是我们给身处海外的孩子们播下的一粒粒火种。我们期许一粒火种,能点亮满天星辰。”姚波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