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拍式慈善”伤害的不只是慈善

  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曾用名“波波善行”)展示了大凉山一名老人和小女孩的简陋生活环境,称女孩是老人捡来的孤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少网友看后,直呼“太心酸”,纷纷留言想要资助这个家庭。事实到底如何?2月16日,当地多名村民确认,此博主的多条视频内容都是“导演”的,他还曾向村里的老人借钱来摆拍“发钱”的视频。其中一条视频里,博主自称“资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视频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2月21日《华西都市报》)


  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做慈善的传统模式,公众的公益慈善参与渠道越来越多、参与热情越发高涨、参与氛围越发浓厚,这是社会的进步。这其中,做慈善的自媒体博主也越来越多且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但自媒体博主做慈善的弊端也越发明显,比如到底是真慈善还是伪慈善,屏幕之外的受众很难分辨。如果是一名资格的慈善主播,无疑能激发更强的慈善公益效能,进一步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然而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过拍拍发钱发物仪式、然后收钱收物走人的自媒体假公益慈善事件。这样的“慈善”主播,其实是假慈善之名,行营销自己之实。因为他们深知,慈善作为一种公益行为,社会关注度较高,拍摄慈善视频,能给其带来很高的流量,久而久之,也能为自己打造一种好人设,博取关注,带来粉丝量不断增长。一句话,做慈善是假,博流量才是真。赚流量的本质就是赚钱,是滥用受众的爱心和同情心为自己谋私利。

  这种“摆拍式慈善”,是对受助者的欺骗与伤害。边远地区的一些老百姓,由于生产条件相对不好,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缺乏资源且交通不便利,恐怕仍需要乃至于渴盼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公益人士进行爱心资助。当他们满心欢喜等来的却是假慈善,而且自己成为其中的活道具,无疑会有被骗的感觉。虽然有的主播在作秀完成后,会给村民留点钱或吃的,但他们以善的名义行欺骗、伤害群众之实,不会有质的改变。

  “摆拍式慈善”也是对有爱的社会风气的伤害。如今,一些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出“互联网+公益”模式,目的在于打造一种新型的公益传播方式,让公益活动获得更多关注、更高信任,从而依靠互联网的力量聚集更多善款。而“摆拍式慈善”事件一再出现,网友又该如何相信那些“互联网+公益”活动呢?长此以往,会伤及真公益项目的开展。人们的善心、爱心不能被“摆拍式慈善”所消费,也经不起消费,被破坏的信任与社会风气很难挽回。

  像“云南波波”这种“慈善”主播还涉嫌造假,伤害地方形象。据报道,其视频中“祖孙俩蜗居破烂小屋”,实际上,现在当地村民都有安全住房,视频中的“破烂小屋”只是用来放置生产工具的;其视频中“小女孩辍学放羊”,实际上,当事孩子正在学校读书,有学籍证明。可谓是“假慈善、真抹黑”。大凉山脱贫成果有目共睹,脱贫成效令人振奋。而相关主播为突显自己的所谓“慈善”行为,以不实宣传,抹黑当地的扶贫成绩,混淆视听,破坏了地方形象。

  因此,对于“假慈善、真营销”行为,必须给予严厉打击和惩罚。目前,凉山州相关部门正在对“云南波波”事件展开调查处置。相关平台也要举一反三,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一旦发现违背公序良俗的问题,就立即处理,问题严重者应被永久封号,若有违法行为,则要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样才能防止“假慈善、真营销”行为损害平台的美誉度和品牌价值。(何勇海)

(责任编辑 甘科)

编辑:编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