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认同逻辑-渭南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认同逻辑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间:2024-01-24

  近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内蕴的文化含量和文明价值。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需要基于更宏大的文明认同视野去思考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问题。从中华文明认同逻辑出发廓清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有着更为根本、基础和深远的意义。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取向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蕴含着实现文明复兴这一内在要求,而文明复兴的实现根本建立在文明认同这一逻辑基点之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国历经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深重苦难,最终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究其根本在于其对中华文明强韧深厚的文明认同。独特的文明根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明延续性形塑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并造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中国人的“文明型国家”的创造性叙事。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诉求来看,文明认同是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助推。现代化国家治理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价值、制度、组织与机制的协同配合。其中,秉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直接制约着国家治理发展的根本方向。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价值理念的引领和文明认同以凝聚社会共识的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将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国家治理走上善治的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从历史和文化、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多重维度深入思考中国的国家治理问题,努力探索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治理理念和方案。因此,如何在强化中华文明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传统治理优势、不断创造新的治理优势,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质就在于从更宏大的文明认同视野中去思考中华民族的存续和振兴问题,同时辅之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其两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致力于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自信和文明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逻辑来看,文明认同是构建适应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先在条件。中国现行的国家治理体系,通常与其历史演变进程有着深刻的关联,呈现出特定的路径依赖和行动逻辑。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同样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考验和挑战,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开启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烙印,呈现出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和现代化发展一般进程相互交织叠加、渗透影响的复杂形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中,不仅实现了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思路的伟大变革,同时形成并确立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战略支撑,以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公众参与为治理主体力量,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活力为目标导向这一符合本国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行动逻辑和治理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逻辑背后折射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国家治理的理念精神和价值诉求,而将这一价值诉求和行动逻辑统一起来并贯穿始终最持久最深远的力量则基于中华民族共同孕育的文化母体和深入骨髓的文明认同。客观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其面临的治理环境和治理问题更为严峻而复杂,但中国现行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格局和结构并未发生过颠覆性的改变和毁灭性的危机,这一方面有赖于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和知常明变的治理智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文明认同以其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在为构建适应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深层次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归宿的同时,也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构建了轨迹清晰且据此可循的文化坐标及历史参照。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