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演剧及戏里元宵
发表时间:2024-02-22来源:中国文化报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时值农历正月望日,即新年第一个月圆日。但元宵节这天,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月”而在“灯”。张灯结彩的元宵节,踏街、观灯、猜谜、看烟火以及玩龙灯、舞狮子等,构成了大家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回看我国传统元宵节俗时会发现,在众多的庆赏活动中,演戏、看戏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就晚近而言,岁时节令,清宫演剧最为规律,各有专门的承应戏。乾隆时期,内府精抄本《节节好音》中记录的上元节戏有20种,包括《玩灯走桥》《摸钉步月》《福喜攸同》《五祖降神》《三元赐福》《诚献花灯》等,研究者从清宫相关档案文献中辑录的上元节承应戏另有《东皇布令》《紫姑占福》《万花向荣》等。上元节前后,宗室宴的承应宴戏多为《景星协庆》《灯月交辉》,廷臣宴的承应宴戏多为《海不扬波》和《太平王会》,演出时间较短。除了礼乐仪式感较强的承应节戏、宴戏之外,上元节前后也会穿插演出富于民间趣味的剧目,比如咸丰九年正月十六日,以《东皇布令》为开场,接演《小妹子》《吃茶》《逢人拐骗》《胭脂雪》,最后以《悬灯预庆》为团场结束,其中《小妹子》《吃茶》《胭脂雪》就重在描摹人情,更有生活性。宫廷中上元节前后还有“灯戏”和“火戏”表演,前者主要以灯彩为乐,有唱、舞而无情节,名目有《万年长春富贵灯》《万年如意灯》《福禄寿灯》等,参与人数和灯的品类众多;后者主要以烟火为乐,名目有《千叶莲花》《万国乐春台》《天下太平》《万盏灯》等,璀璨夺目,令人称奇。

  民间方面,元宵节主要以灯彩戏为应景戏,早期主要演出剧目有《洛阳桥》《大香山》《斗牛宫》等。《洛阳桥》演绎蔡襄舍金修桥的故事,除夏得海下海之前的一段唱作外,剧情可随意增减,后世演出多在灯彩、角色反串、三十六行过桥上出新。《大香山》演绎观音得道的故事,剧中呈现天上、人间、地府,登场者众多,也是以切末灯彩取胜。《斗牛宫》演绎仙凡的故事,且多笑闹,光绪年间,上海各戏园竞相演出,1910年《图画日报》刊载的《上海新年之现象:看灯戏》写道:“花灯看罢戏园行,灯节新排灯戏精。戏即是灯灯即戏,是灯是戏不分明。出名共说《斗牛宫》,新舞台中大不同。抬阁高跷加戏法,出神入化最精工。《洛阳桥》戏好如何,灯彩重重变换多。三十六行桥上过,引人发笑凤阳婆。近来彩戏日翻新,即便无灯已得神。有彩有灯神更足,眼光忙煞座中人。”可见一时之盛。《洛阳桥》《大香山》主要由昆班演出,《斗牛宫》则多由京班演出。其他应节灯彩戏还有《火云洞》《九莲灯》《王老虎抢亲》等。

  机关布景兴盛后,对灯彩戏形成冲击,老的元宵应节戏流行日久,也会引起观众审美疲劳。1920年元宵节,《上元夫人》在新明戏院首演,这部新编大场面灯彩歌舞戏阵容不俗,由梅兰芳饰上元夫人,陈德霖饰西王母,王凤卿饰汉武帝,姜妙香饰东方朔,荣蝶仙饰郭密香,姚玉芙饰董双成,程砚秋饰许飞琼,刘凤林饰王子登,程连喜饰法婴。齐如山认为该剧具备四方面叫座条件:一是名伶分配角色合宜,各有大段唱工戏,听戏行家满意;二是行头、切末用心,比如上元夫人的玻璃棍帔、灯彩仪仗幡帜,深受女性观众青睐;三是特制兽形,由法婴等跳兽形,做身段表演,儿童很受吸引;四是增加四段昆曲,并配以独舞、群舞,老辈观众乐见。《上元夫人》首演当年就随梅兰芳等赴沪演出,剧中的“拂尘舞”还两度被拍成电影。梅兰芳主演的元宵应节戏另有一部《春灯谜》,改编自阮大铖《春灯谜》传奇。该剧唱段曾被香港新乐风、长城、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可见唱腔有精彩之处,但全剧头绪纷歧,场次繁杂,所以后来演出不多。其他京剧名伶在元宵节演出过的应节戏还有《薛刚大闹花灯》(杨小楼)、《元宵谜》(荀慧生)、《元夜观灯》(尚小云)、《上元宝镜》(朱琴心)、《胭脂褶》《春秋笔》(马连良)、《打龙袍》(郝寿臣)、《七雄闹花灯》(李万春)等。

  元宵节在中国传统社会深得人心,上元之夜青年男女的因缘际会,是古典戏曲中“才子佳人”戏的重要关目,元杂剧《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明传奇《紫箫记》《紫钗记》《红梨记》《金雀记》《荔镜记》《春灯谜》等即如此。有研究者指出,古典戏曲中有元宵爱情剧和元宵闹剧,元宵闹剧多为水浒戏,比如《一丈青闹元宵》《小李广大闹元宵夜》等。实际上,从宋到清,《刘文龙》《赵氏孤儿报冤记》《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冬青记》《龙膏记》《桃花扇》等戏曲也引入了元宵节背景。如果说文人传奇侧重节日意象对“情”的烘托,到了民间戏曲中,则多致力于“物”的描摹和“技”的展示,比如黄梅戏《夫妻观灯》、茂腔《赵美蓉观灯》、越剧《追鱼》、沪剧《徐阿增出灯》等,都有大段对“灯”的描绘,泉州提线木偶戏《元宵乐》,闽南布袋木偶戏《大名府》,皆演梁山好汉改扮江湖艺人在元宵节进城搭救卢俊义事,演出中有各种舞蹈、杂耍、武术等技艺表演。

  元宵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节日演剧也生生不息。当下的元宵应节戏,以京剧来看,上述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剧目大都久已不见于舞台,这跟剧目与创演者具有高度依存性、演出风尚变迁等有关。在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元宵戏曲晚会上,上海京剧院的史依弘等表演了《上元夫人》片段,演出的整体设计和完成质量颇体现了策划者、创作者的匠心和诚意,也为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不过,在一些地方戏曲中,紧扣元宵节主题的戏倒有不少常演常新。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近年来在元宵演出周安排的应节戏有《陈三五娘》《胭脂记》等,《陈三五娘》作为演绎生旦悲欢离合,展示地方文化、社会风习的代表剧目和保留剧目,不仅年年演,甚至还被年轻人带上节日街头,为民众提供戏在节中、节在戏中的沉浸式体验,为非遗戏曲的传播、普及找到新的有效路径。(张静/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 爽
中国精神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网站©版权所有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