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粉蜡笺纸 做好纸上文章

更新时间:2016-10-19 来源:城市快报

  撒金箔是个技术活儿,得在胶干之前迅速完成,王敬涛和妻子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粉蜡笺纸制作时,其温度和湿度都需要严格控制。

  晾干后裁成两半,再刷一遍颜色,合纸再上色,因单层宣纸太薄,上色容易卷边,所以需要合纸上色,晾干后再揭开。

各种颜料与胶的比例,都需要用天平进行精细的称重,以达到颜色的精准。

  粉蜡笺纸中最珍稀的种类莫过于手工描绘底纹的笺纸,一张精致的笺纸需要耗时半个月。

  潞和轩粉蜡笺纸工艺在王敬涛家族传至王硕已是第四代,这是启功先生为其题写的匾额。

每一寸的粉蜡笺纸都弥足珍贵,须有好字才能配好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并不陌生,而每一项非遗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承载着民族历史的记忆,记录着过去和未来人类的文明。可“非遗”不是古董死物,大多是“活态流变”的技艺。当下,如何“活”,让保护增加了许多变数。

  作为本市的中心城区,南开区有着非常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和滋养出泥人张、风筝魏、蔡氏贡掸等闻名遐迩的非遗项目,但在地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被认为曾一度失传的“潞和轩·粉蜡笺纸制作技艺”赫然在列,这个在今天看来有些拗口、生僻的名称,曾盛行于中国古代皇族贵胄之间,记录保存着不少书画大家的传世之作。

  南开区的“潞和轩·粉蜡笺纸”工作室内,第三代传承人王敬涛讲述了一个家族与粉蜡笺纸技艺的渊源。今年57岁的王敬涛原籍北京。父亲王道昌15岁进入北京荣宝斋学徒后被派往分店供职,1937年在南京工作期间,拜明代制作粉蜡笺纸的工匠后人张宝轩为师,学习制作技艺,1947年被调至天津荣宝斋(今天津杨柳青画店)工作,晚年将自己的粉蜡笺纸制作技艺传给小儿子王敬涛。

  当记者问到如何为这门古老工艺寻找出路时,年过半百的王敬涛凝视窗外,不禁感慨,七八月的时候,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一张上好的安徽宣纸至少要两个星期才能蜕变成名贵的粉蜡笺纸。“有些知道的朋友来找我,就做两张送给他们,从来也没出去卖过,平时就靠我和儿子开的裱画作坊,给人装裱修复字画,赚的钱再贴补到这上面。”

  近年来,现代化机械和化工产品对传统加工器具和用料的迅速取代,给粉蜡笺纸传统工艺带来不小的冲击。尽管如此,王敬涛依然将手艺传给了儿子王硕。如今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王硕已经掌握了粉蜡笺纸的全部制作技艺,这也让王敬涛倍感欣慰。

  “正是由于祖先对于制作技艺的坚持与传承,使得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书画真迹得以保存,让现代人在今天依然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人对书法的理解。”作为粉蜡笺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王敬涛希望有一部关于粉蜡笺纸制作技艺的专题纪录片,让更多的人认识粉蜡笺纸,了解它的悠久历史和制作过程,并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胡凌云 通讯员 石 乔 摄


责任编辑:石 敬伟

上一篇:7本《民情日记》把居民需求记心间 下一篇:“双学”促“两学” 看齐优秀党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