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传统创新表达——记《从延安出发》第四期
发表时间:2022-06-20 来源:时事报告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新中国文艺的摇篮,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在延安呈“燎原”之势得以发展。《从延安出发》第四期以版画为切入点,由92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原民间美术系的创始人之一的杨先让向青年演员李光洁讲述了关于延安版画的经典片段,探讨我国文艺植根传统的创新性表达,展现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创新发展。

杨先让向李光洁讲述关于延安版画的往事。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取得了巨大发展。我们比较熟悉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不仅如此,他在美术界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版画在延安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鲁迅点起的这把“火”。延安时期有许多版画家,都是受到他的影响才走上了版画创作之路,其中一位就是古元,他是延安时期我国版画家中的代表人物。

古元的版画充满表现力。

  杨先让说:“延安是古元心中的革命圣地,碾庄是他艺术创作的摇篮。”古元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碾庄人民,深入百姓生活,他创作完作品后就会送到人民中间去,听取大家的意见。古元深受启发,“生活是乡亲们的老师,我要向乡亲们学习,向生活学习”。经过不断调整和创新,他找到了版画最适合本土审美特点的创作方式,创作了《运草》《哥哥的假期》等反映根据地生活新风尚的著名版画作品,生动讲述了延安的故事,深受人民的喜爱。

  在《从延安出发》的时光艺术馆里,延安时期色彩单一的版画,线条质朴,却充满表现力,包含万千含义,即便在今天,它依然像在呐喊,激情澎湃又语重心长。如何让中国故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里得到传承,让它们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彩?中国文艺工作者们,始终在探索着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讲述了延安美术的故事和当今美术的创新性发展,介绍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我们的文艺创作一定要把握时代机遇,真正把延安的文艺传统弘扬起来,用更多的精品力作,来描绘中国发展的恢弘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将传承了延安精神的优秀美术作品呈现在电视荧幕上,创新地将美术作品与党史相结合,将观众们带进“美术馆”,在欣赏经典画作的同时学习党的历史。节目还运用了诗词、影视、歌曲、动画等多种元素和表达方式,生动形象,更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

  在延安时期,包括版画在内的很多文艺作品以及党的重要决策都是通过《新华日报》传播出去。而《新华日报》又在一个个小报童的沿街叫卖中被民众熟知。在“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华日报》的态度是“只许印,不许卖”,报童只要敢当街贩卖《新华日报》,就会被围追堵截。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排演的《报童》,就是以此为创作背景,将报童和《新华日报》的故事留存至今,将它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以致敬前辈,感染观众,传承精神。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介绍,《报童》经过多次复排,在坚守原剧本精神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戏剧的方式给予新的呈现,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致敬,想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那段历史,将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

孙桂元讲述京剧《三打祝家庄》的故事。

  和延安时期的版画一样,京剧在延安时期也迎来了一次创新和改良——延安平剧改革,这次改革对促进传统京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京剧《三打祝家庄》诞生于延安时期,从1945年诞生到现在,经过了多次复排,每次复排创作者们都会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情况对细节进行完善。京剧导演孙桂元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我们是在精品的前提下再迈进一小步。”

张志清与李光洁探讨如何让古文“活起来”。

  创新离不开传统,新的时代,我们如何认知传统?《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用创新的方式讲述了经典的中国故事,让典籍里晦涩难懂的文字在观众心中“活起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利用科技手段修复古籍同时实现古籍数字化,不仅能让古籍传播得更广,也解决了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更利于让经典‘重塑光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创新角度,但是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从节目中,我们看到,古元等前辈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植根传统进行创新,才让艺术产生新的强大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引发时代共鸣,让中国故事焕发更加夺目的光辉。

责任编辑:王 爽
中国精神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网站©版权所有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