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厚植文明沃土 遍开文明之花——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述
发表时间:2022-06-26来源:云南日报

  ◆ 129个县(市、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

  ◆ 各县(市、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9个

  ◆ 乡镇(街道)建成文明实践所1416个

  ◆ 行政村(社区)建成文明实践站15374个

  ◆ 建成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16824个

  ◆ 建成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数据中心

  ◆ 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697万人

  ◆ 志愿服务队4万个

  ◆ 实施志愿服务项目33万个

  ◆ 云南志愿服务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8个、银奖56个、铜奖58个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从2018年起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深化拓展,全省实现129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

  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文明新风吹遍村村寨寨,志愿服务活跃大街小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阵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文明实践浸润人心,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云岭大地遍开文明之花。

  实践阵地拓展覆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云南省坚持高位推进、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此项工作。

  2018年,全国开始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南省确立了安宁市等3个县级市和昆明市等14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同步进行探索实践。

  2019年,呈贡区等20个县(市、区)进入全国试点,全省同步确立了五华区等40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各州(市)在全国和省级试点之外的县(市、区)也相继开展了试点。

  2020年,云南省制定印发《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持续深化。

  2021年,按照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进一步深化拓展。

  目前,全省各县(市、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9个、乡镇(街道)建成文明实践所1416个、行政村(社区)建成文明实践站15374个,实现中心、所、站全覆盖。同时,在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农村集市等建成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16824个。为提升文明实践数智赋能,建成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数据中心,联通中国志愿服务网和103个县(市、区)智慧云平台。

  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云南省构建省级负总责、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领导体制;各县(市、区)党委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文明实践所所长、志愿服务队队长,建立中心主任办公会或联席会议制度,省、州(市)党委宣传部基本建立挂点联系和重点联系县制度,保障了工作有效推进。

  省级层面统筹文旅、生态环境、共青团、社科联、妇联、残联、红十字会、老干部等行业资源、阵地资源、项目资源、志愿服务资源,形成了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合力。部分州(市)、县(市、区)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在建立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开展移风易俗五大平台基础上,形成“5+N”特色服务平台,搭建文明实践的大舞台。

  文明实践深入人心

  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始终把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让中心负责人开讲第一堂宣讲课,组织模范典型、身边好人、各级干部、驻村队员、“五老”人员、新乡贤等作为宣传宣讲员,用“小话题”反映“大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着力弘扬文明风尚,各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实践养成。通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卫生庭院,设立“红·黑”榜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时代新风。通过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脱贫攻坚期间,贫困地区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脱贫感恩、幸福思源”教育活动,激发群众战贫困的奋斗精神;开展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公共卫生、健康饮食、自觉遵规守法“五大习惯养成行动”,把文明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传入村村寨寨、家家户户。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正广泛组织“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我眼中的这十年”等群众性主题活动,开展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展、知识竞赛、民歌唱给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全社会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站位全国看,云南省文明实践有亮点。安宁市“流动书包”、会泽县“为搬迁群众解难题”入选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呈贡区《绽放的花都 流动的文明》、会泽县《情暖新城 惠泽万家》、隆阳区辛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领航》、安宁市《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有“四气”》、麒麟区《聚民心亮真心传爱心暖人心》等五个典型经验入选中央文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干”》系列丛书。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云南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志愿服务运行模式。目前,各县(市、区)成立志愿服务总队129支、8+N志愿服务队10135支,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697万人、志愿服务队4万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33万个。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全省上下广泛开展“邻里守望”“疫情防控”“交通协管”“春雨工程”“关爱山川河流”“我们的节日”“我为美丽添光彩”“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实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志愿者成为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有生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各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批分类招募志愿者,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一线党旗飘”“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大清扫、大消毒”“志愿在线5+N温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全省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农村基层全覆盖、民族地区全覆盖、边境一线全覆盖。目前,在云南边境一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强边固防一线忙碌着、奉献着。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云南志愿服务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8个、银奖56个、铜奖58个;蒙自市“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队”荣获2021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13名最美志愿者、13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3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3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2名优秀志愿者荣获“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

  昆明市官渡区:“五社联动”润人心

官渡区东华路社区“三块三”伙食团

  昆明市官渡区创新思路以“项目化”运作为抓手,广泛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联动工作机制,引入30余家专业社会组织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大街小巷更具价值导向、更富文化内涵、更有情感温度。

  “社区文化节”让群众在参与中有获得感。在凤凰山社区,公租房(回迁房)住户有近5万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培育“原聚场”项目,组织开展亲子手工、一小时文化课堂等活动100余场次,让居民免费享受优质文化服务,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目前,官渡区各社区正按“一社一品”要求,精心打造文化节日,努力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传播思想、润育人心。

  “三块三爱心餐”让老年人在家门口有幸福感。为有效解决社区老年人就餐问题,东华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农贸市场、爱心企业等资源成立“三块三”老年爱心食堂,12年来坚持以3.3元自助餐形式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午、晚餐,并组织开展智能家电使用培训等活动,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目前,官渡区各社区纷纷建立老年幸福之家爱心食堂。

  “七彩小屋”让随迁儿童在城市中有归属感。官渡区在全省首家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七彩小屋”——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示范项目工程,以“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社工”服务模式,加强对儿童的教育陪伴。目前,“七彩小屋”已建立服务阵地6个,覆盖全区8个街道、6800余名随迁儿童,先后组织2800余名志愿者开展活动760场次,有效解决随迁儿童放学无人陪伴问题。该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红色之声”让网红青年人在宣讲中有认同感。为满足不同人群在线理论学习需求,官渡区联合辖区芳华里青年创客之家组建“红色之声”网红青年理论宣讲直播队伍。27名正能量网红、创业者、基层工作者和社工运用网络语言、流行新词对理论政策进行宣讲阐释。目前,已开展直播宣讲20余期,播放量超6000万次。该项目荣获云南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德宏州瑞丽市:边城闪耀“志愿红”

瑞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胞波志愿服务队开展抗疫服务活动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有着“一寨两国、一家两国、一房两国”等特殊边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边城瑞丽承受着邻国疫情的强烈冲击,面临着大考。

  “坚决不让疫情向内地扩散!”瑞丽人民坚守“为国守门、为国守边”的信念,筑起了边境疫情防控“长城”。截至目前,瑞丽市没有发生持续性社区传播,没有一个病例死亡,没有一个病例向内地扩散,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高度肯定。这份“高分答卷”中,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瑞丽战“疫”,拼的是“党员志愿者”,打赢“前沿攻坚战”。瑞丽疫情发生后,全市公职人员的《请战书》堆满了疫情指挥部办公室。党员志愿者、医务志愿者、政法志愿者、村社志愿者等7560名公职人员连夜进村入寨、进院入户,拉网式排查、处置疫情,为后期做好全面抗疫工作赢得先机。

  瑞丽战“疫”,靠的是“专职志愿者”,打赢“阵地运动战”。疫情防控期间,急需医疗卫生、边境管控、交通运输、缅语翻译、心理疏导等专业力量。一份《倡议书》,让省内院校师生、行业同仁、退役军人、乡贤能人和华人华侨等7000余人汇集而来。他们穿戴着防护服、口罩和面屏在定点医院对抗病毒,在边境线与偷渡、走私的不法分子斗争,在大雨中、泥路上运输抗疫物资,在高中风险区开展缅语、傣语、景颇语宣传和心理疏导。

  瑞丽战“疫”,凭的是无数“热心志愿者”,打赢“网格服务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逆行战“疫”,组建了防疫宣传队、巾帼巡护队、作物采收队、“胞波”服务队、爱国卫生队。在卡口值守、物资供应、环境治理、农田劳作和老弱病残贫关爱等网格工作中,在车站、广场、商场、集市、酒店、宾馆等人员密集地,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温暖的声音,他们中涌现出了父子志愿者、母女志愿者、爷孙志愿者。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为瑞丽市的新风尚。目前,瑞丽市志愿者队伍已达200余支,注册志愿者约2.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19%,累计服务时长约58.4万小时,每天有近3000名志愿者在全市22个网格片区、554个小网格开展着志愿服务。

  普洱市思茅区:移风易俗树新风

思茅区文化志愿者开展阅读分享活动

  普洱市思茅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依托“自治、德治、法治”村民“三治”委员会,全面探索农村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村民自治相融合的村庄治理模式。

  “杀年猪”、吃“杀猪饭”是思茅区群众的传统习俗。但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一些地区攀比之风日渐盛行,大家比菜品、讲排场,让许多农户有苦难言。思茅区倚象镇干海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革新杀猪饭”作为移风易俗的着力点,商定集中宰杀日期,排出村民小组各户宰杀次序,限制规定菜单经济标准,既尊重了传统习俗,又避免了相互攀比。倚象镇干海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党总支书记李福红说:“革新这一习俗,不仅减轻了农户的经济负担,在集中帮工的过程中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像干海子村一样,思茅区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指导各村(社区)将殡葬改革、孝老爱亲、抵制早婚早育等移风易俗内容结合各村实际纳入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树立风清气正的文明新风尚。

  在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引领,积极开展杂物乱堆乱放整治、畜禽粪污清理、粪池粪坑加盖、“关鸡拴狗”行动等活动,并制定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垃圾清运保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整碗村获得了云南省“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思茅区云仙乡骂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文明实践模式,鼓励各小组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注重对农村竹匾、砖瓦、废轮胎等各种废弃杂物的再利用,因地制宜打造“蔬果庭院”“盆景庭院”“花样庭院”等差异化特色精品庭院,有效实现垃圾减量,让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思茅区倚象镇踏清河村、鱼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制度为纲画出“红与黑”,从致富能力强、道德作风好、子女学习成绩优的家庭分别评选出“能人榜”“善行榜”“优学榜”即“红榜”张榜公示并予以通报表扬,对不良行为实行“黑榜”张榜公示并予以通报批评,引领文明新风尚。

  保山市隆阳区:服务群众建阵地

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保山市隆阳区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打造了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文明实践工作全覆盖,把文明之风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选优位置搭建阵地。2019年12月,隆阳区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县后,经多方论证,最终决定选址保岫广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保岫广场始建于1953年,位于保山中心城市核心区,是保山地标性建筑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一直以来都是市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胜地。在此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了地理元素、历史元素、文化元素等优势资源的有效嫁接,让群众离文明更近。

  整合资源建强阵地。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了“三廊五馆一园”。“三廊”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长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廊、永昌文化走廊。“五馆”是指党史馆、好人馆、非遗馆、科技馆、电影博物馆。加上永昌文化创意孵化园及智慧书吧、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18个功能场馆,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中心成为既有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干部培训礼堂,又有文化文产展示、爱国主义教育熏陶、全民阅读场地的多功能场所,每天进出人数在5000人次以上,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爱来的“打卡地”。

  发挥功能服务群众。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喜迎建党百年红色故事大家讲”“唱支山歌给党听”“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讲好身边的脱贫故事”等活动,实现节目演起来、群众乐起来;打造“东河卫士”“五彩之家助我成长”“平安家园你我共建”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精准服务群众。全区各所、站还组建了4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注册志愿者36万人,聚焦“一老一小”、残疾人等重点服务人群,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4850余场,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更满意。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隆阳区全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群众愿来爱来常来的阵地,传播了新思想,弘扬了新风尚,达到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好效果。

  红河州蒙自市:构筑平台促就业

蒙自市文艺志愿者开展慰问演出

  构建服务平台解决“找工作难”,搭起就业桥梁解决“务工技能难”,缓解后顾之忧解决“融入城市难”……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务服务分中心——建设者之家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建设“劳务供需、文明共建、民族融合”三个平台,落实“就业、便民、志愿”三项服务,努力让广大务工者“有好找工作的获得感、参与城市建设的荣誉感、他乡即故乡的归属感”,最终实现做幸福“城市新主人”的目标。

  蒙自市有外来务工人员10万余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7%。自2019年10月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务服务分中心——建设者之家成立以来,由市人社局牵头管理运营,联合统筹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司法局、市卫健局等单位及劳务公司、用工企业、技能培训学校等社会资源,积极打造集劳动就业、便民服务、文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工作中,劳务服务分中心聚焦来蒙务工人员、本地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等灵活就业群体,积极提供劳务、便民、权益保障、技能培训等综合性志愿服务,引导劳务中介、用工企业等入驻,利用大屏幕滚动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定期召开招聘会,帮助务工人员找到满意的工作。

  为精准提供服务,劳务服务分中心以“四单”服务模式开展劳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调度,建立用工企业岗位资源清单、务工人员岗位需求清单及技能培训清单,形成了由分中心结合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进行派单、用工企业和培训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切实搭建起“就业桥梁”。

  找到工作“留下来”是第一步,帮助务工人员缓解生活后顾之忧、提升归属感,才能解决“融入城市难”问题。劳务服务分中心培育了“燕子筑巢”“小候鸟课堂”两个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招募志愿者开设“四点半课堂”“周末课堂”等服务,解决务工爸爸、妈妈无人照看孩子、不会辅导孩子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务服务分中心现有登记用工企业3185家,提供岗位4.9万余个,登记灵活就业人员4925人,已组织现场招聘会13场。(云南网记者 郎晶晶 瞿姝宁 邓清文 李翕坚)

责任编辑:邓 纯雪
【纠错】
中国精神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网站©版权所有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