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理事会是干啥的
时间:2024-04-25 来源:吉宣要情 责任编辑:李璐宜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是关键。
  时下,在吉林省双辽市,老百姓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这座小城因移风易俗而变得更加和美。
 
  “以前谁家办红白事,半村人都得跟着张罗,爱面子、讲排场,主客负担都很重,日子在人情往来中捉襟见肘。”谈起过去盛行的宴客之风,双辽市红旗街道官井村村民这样说。而现在,在积极探索红白理事会工作新路径的背景下,红旗街道将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融入日常,扎实推进文明新风进千家万户。
  通俗来讲,红白事理事会是流行于农村地区,为了方便各自办理红(婚事)白(丧事)事,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管理和举办红白事的社会组织。目前,全省约80%的村屯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起到了深化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
  红旗街道只是双辽市的红白理事会这个“小组织”发挥“大作用”的一个缩影。
  在有着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双辽市柳条乡,发布了移风易俗工作管理办法,针对操办的红白事,事先要向本村红白理事会主动报备,红事提前10个工作日上报,白事当天上报。红事原则上不超过20桌200人,白事范围要缩小。柳条乡还设立了“移风易俗大食堂”,统一操办场所、统一操办标准,渐渐地改变了村民们大摆宴席、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现在大操大办的少了,人情负担轻了。”说起人情新风,柳条乡万斤村村民普遍颇有感触。过去,人情支出占万斤村村民收入的30%以上,成为小康路上的“绊脚石”。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后,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事怎么办,都有了标准,省钱省事省心。
  双辽市在全域推进移风易俗,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持续用力,制定了符合双辽实际、便于执行的《双辽市移风易俗工作方案》,发布《双辽市推进移风易俗致全市市民倡议书》并制作成音频文件,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村屯大喇叭等载体转发和播放,让群众眼看耳听,入脑入心。
  目前在双辽市,190个村红白理事会现在已全部组建完成,在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功劝导余事不办近200件,双辽正逐步成为“有人情味、无人情债”的首善之地。
  在磐石市宝山乡北锅盔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后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宣传到各家各户,村民们也都积极响应,改变了大操大办之风。以前,村民家里搬个家要办个酒,换个瓦也要请个客,现在这些陈规陋习不见了,连大操大办红事白事的“面子之风”也没了。北锅盔村在文明新风的浸润下,走上文明乡村建设之路。
  “以前啊,村里人有了红白喜事,大家都有攀比心理,铺张浪费。但自打有了红白理事会,村里人的喜事新办、丧事从简,破除了陈规陋俗,省心又省钱。”说起红白理事会给村民带来的变化,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蔡家村村民都赞不绝口。
  自蔡家村村委会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来,明确红白事操办规模、宴席标准、设宴桌数等。理事会由村委会成员和有威望的村民组成,让他们出面协调,倡导移风易俗,倡议节俭质朴,崇尚“厚养薄葬”,建议将大操大办的资金节省下来,用于发展事业或子女的教育培养。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
  如今,吉林的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频共振,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丰沃精神文明土壤,也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 文明吉林风采微信公众号

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版权所有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吉林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吉林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