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 :  小   中   大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惠州要闻
惠州市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走进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
时间 : 2024-04-12 10:47:00   来源 : 惠州日报

  惠州市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走进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

  农文旅融合激活“百千万工程”一池“村”水

上:浙江金华市义乌小六石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迪士尼乐园”。 下: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浙江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与驻村艺术家组建“茶乡艺术红盟”。

浙江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打造高品质民宿集聚发展的样板地标杆地。

浙江金华市秦王宫大型影视拍摄基地。

浙江杭州千岛湖风光。

  长埭村里,千亩茶园连绵起伏,空气中弥漫缕缕茶香;莫干山上,精品民宿点缀其中,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南湖岸边,画舫红船静静停泊,诉说往昔峥嵘岁月……走进浙江,你不仅能深刻感受到农文旅融合发展孕育的勃勃生机,更会感叹于“千万工程”给每一个村庄带来的美丽蝶变。

  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1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2022年,广东省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谋划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从浙江到广东,从“千万工程”到“百千万工程”,这场跨越20年的接力跑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近日,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惠州市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走进浙江,深入农村、企业、民宿,学习“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解码农文旅融合如何激活一池“村”水。

  密码1 因地制宜

  “茶+艺术”打通农文旅融合之路

  阳春三月,正是明前茶的采摘期,走进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千亩茶园连绵起伏,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杭州的“金名片”。近年来,杭州通过推动立法强化法律保护、完善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制定标准规范品质管理等多种举措,促进西湖龙井茶的长久保护和健康发展。

  早在1985年就已成为西湖龙井茶产区的长埭村,深知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茶园汀步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生态茶园,开发多种农事应用场景,布点物联网数据采集设备,让1468亩茶园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虫情。智慧茶园赋予茶叶更高附加值,也让西湖龙井茶更加供不应求。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毗邻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所艺术院校的优势,长埭村渐渐吸引了一批艺术家驻村开设工作室。村里顺势而为,走上了“茶+艺术”的农文旅融合之路。

  村“两委”与驻村艺术家组建“茶乡艺术红盟”,推动茶园景观、雕塑作品、乡村音乐、文创产品等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目前,长埭村有200多位驻村艺术家,这些“新乡人”的到来,带动“归乡人”回来创业,也让“原乡人”更好安居乐业。如今,长埭村形成了以8个名家艺术工作室、1个区级文创园为代表的“环村艺术链”,传统茶村开始萌发艺术化、年轻化、时尚化的“新芽”。

  在此基础上,长埭村主动搭建茶叶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线上拍卖、直播等手段,带动乡村旅游、直播电商、艺术品交易等产业发展。村里还精心打造小辫子面馆、路南咖啡、茶海露营基地等网红打卡点,丰富村庄业态,吸引大量客流。2023年,长埭村春茶销售收入达6800余万元,同比增长21.8%。

  优化运营模式,助力乡村旅游“出圈”

  距离长埭村约90公里的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千亩槜李在三月中下旬迎来花期,第六届桐乡槜李文化节活动的开幕,引得八方游客来赴“春约”。

  槜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栽种历史,春秋时期就被列为国之贡品。从吴越春秋漫游到现代乡村生活,因这一颗“千年名果”,桃园村的乡村业态不断焕新。

  近年来,桃园村不仅引入皮划艇、民宿、餐饮、野炊等常规业态,还吸引江南茧画艺术博览院、桃李满园研学基地等文旅产业落户,修建了贯穿千亩槜李园的空中景观栈道,构筑起一个集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农文旅业态集群,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桃园、乐在桃园、留在桃园。

  乡村旅游想要“出圈”,优化运营模式是关键。桃园村通过村庄经营的模式,持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19年,由桃园村和梧桐街道投资平台合资的桐乡桃园槜李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桃园村旅游事业的运营主体。公司统筹规划村庄的“三农”资源,并对村庄进行品牌化建设和运营,从而提升农村价值、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在公司的运营下,桃园村注册并统一使用“桃元头”品牌,并以“桃元头”为核心打造“槜李+”IP,延伸布局二三产业。桃园村每年举办“桐乡槜李文化节”,精心开展“槜李赏花季”“槜李尝鲜季”“槜李王评选”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点亮“槜李+”IP。

  启示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强化人才支撑

  推进“百千万工程”,产业发展是关键,优秀人才是支撑。长埭村和桃园村就是浙江依托村庄资源禀赋,“一村一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生动缩影。

  调研组认为,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农业资源丰富,推进“百千万工程”,同样要坚持规划引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强化人才支撑。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人才聚起来、用起来、留下来,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

  ——“一村一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惠州可学习借鉴杭州、嘉兴等地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丝苗米、甜玉米、东坡荔、三黄胡须鸡等惠州优势特色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品牌力、“含金量”。打破传统农业界限,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农业、人文、自然和旅游等资源,促进农业与制造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产业体系,多向提升乡村价值。

  调研组建议,惠州可按照“一条路径、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方法,组织实施文旅产业赋能“百千万工程”试点工作,建立各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文旅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执行机制,并在“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建立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专项工作组,加强政策指引、业务指导、项目扶持,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强化人才支撑,为农文旅融合发展集聚人气。农文旅融合发展涉及农业、文化、旅游、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不仅需要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还需要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调研组认为,惠州可参考浙江留住原乡人、召唤归乡人、吸引新乡人的做法,实施“乡村合伙人计划”。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等领域,向全社会发出共建惠州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招募海内外企业家、创业者、专家学者、创业团队、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人才。在乡村振兴各领域,采取创办企业、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个性化模式与招募村“一对一”开展合作,既为人才搭建了平台,又为乡村发展聚集更多人气和资源。

  密码2 精益求精

  立足山水资源,“莫干山民宿”彰显匠心

  走进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山风拂过耳畔,漫步于青石板道,入住一间精品民宿,听一夜啾啾虫鸣,看晨雾渐渐散去,推窗享绿富村景。

  2007年,南非小伙高天成被莫干山独特的乡村风情所吸引,租下几栋闲置农房,将其改建成度假民宿,打造了全国第一家“洋家乐”——“裸心乡”。此后,当地掀起“洋家乐”热潮,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逐渐发展成为高端精品民宿的代名词。

  以秋田布谷为代表的亲子民宿、以贵人居上为代表的音乐民宿、以三秋美宿为代表的文化民宿、以云起琚为代表的自然科普民宿……近年来,随着新兴业态入场,莫干山民宿越来越年轻化、个性化、多元化,人文气息与艺术风格完美交织。

  莫干山脚下的庾村广场,琴声清新悠扬,歌舞表演引人驻足。各类主题活动和创意市集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让莫干山的艺术吸引力不断增强。

  每年12月,莫干山都会举行竹海马拉松,海内外跑友齐聚德清,用脚步丈量莫干山。目前,该赛事已经连续举办八届,成为德清县的一张“金名片”。此外,莫干山越野跑挑战赛、马术户外骑行等文体活动不定期举行,满足了不同类别的游客需求,源源不断吸引人气,带旺旅游市场。

  “莫干山民宿”品牌的打响,离不开当地政府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湖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湖州“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德清县出台一系列符合莫干山实际、操作性较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民宿管理制度,如2014年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民宿管理办法《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让民宿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经营道路,2022年莫干山完成“民宿管家”新职业申报,牵头制定民宿管家的国家标准……

  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驱使下,“莫干山民宿”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该镇登记在册的民宿有80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成为中国高品质民宿集聚发展的样板地、标杆地。

  秉承江南特色,美丽乡村和而不同

  小桥流水,荷风蛙鸣。走进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江南美景扑面而来。

  “现在这儿是打卡地,以前是一片黑臭水体。”当地村干部说,经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美丽庭院”改造,曾经的臭河浜变成亲水地,再加上农家乐、采摘园,联丰村成了大花园。

  调研组走访浙江农村时看到,当地农房设计秉承江南特色,一般都有“顶”——光伏贴在屋顶上,建筑特色鲜明;城镇的路边、房子上看不到广告牌乱搭建现象,城有城的风情品质、乡有乡的风景韵味。

  从最初的以人居环境改善作为突破口,到后续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农房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等,“千万工程”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延展内涵。20年过去了,浙江省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零增长”“零填埋”。

  千村千面,生机无限。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从实际出发,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传承“红船精神”,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来到嘉兴南湖烟雨楼前,可以看见一艘静静停泊在岸边的红船。这是一艘典型的江南画舫,中共“一大”在此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原来的红船,已经在抗战时期绝迹。为了纪念中共“一大”,1959年,嘉兴仿制了当年的游船。后来,南湖革命纪念馆建成,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调研组了解到,2007年以来,嘉兴相继完成了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及七一广场建设,全面提升了南湖作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地位。

  2011年,嘉兴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浙江红船干部学院落户南湖,以“船游嘉兴”为载体、以南湖、月河、古运河三大游览区域为核心的城市旅游格局逐渐成形。

  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重走“一大路”,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船精神”洗礼。

  启示

  精耕细作,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与杭州、湖州、嘉兴等城市一样,惠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在民宿经济、红色旅游、乡村规划等方面,惠州如何走出一条精益求精之路?

  ——精耕环“南罗”民宿,打造广东“莫干山”。位于珠三角腹地的龙门南昆山,与莫干山一样,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是广东民宿发源地之一,经过30年发展,培育了一批高端民宿品牌,爱树、花溪雨、木舍品等民宿开始向连锁化发展。南昆山集聚民宿近300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游的重要目的地。与之相邻的博罗罗浮山,近年打造的“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入选“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涌现了上良民宿村以及暮云归、浮生六季望山等精品民宿,带动形成乡村民宿、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文旅业态,极大促进了罗浮山文旅融合发展。

  调研组认为,南昆山和罗浮山均坐拥大湾区客源市场,无论是自身的自然条件还是周边城市的消费能力,都可以比肩莫干山。南昆山、罗浮山民宿应该以提质控量、加快迭代、打造精品为目标,把环南昆山-罗浮山打造成为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和更高知名度的精品民宿聚集区。同时,继续深耕南昆山森林资源和罗浮山中医药资源,统筹做好与市场的对接,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开辟“民宿+”赛道,拓展亲子游、自然研学、养老等项目,在“百千万工程”中走出一条环“南罗”路径,为惠州乃至广东打造示范和样板。

  莫干山的经验告诉我们,活动造势、引流变现、拉动消费、轻资产撬动项目品牌和流量,已经成为当下流量和人气的“密码”。调研组建议,惠州可以“有节靠节、无节造节”,依托南昆山、罗浮山等地,因地制宜打造全年系列活动,如产业会议、体育竞赛、艺术娱乐、乡村文化庆典等活动,月月有活动,天天有精彩,通过“文化+”“体育+”等活动快速聚集人气。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主题特色明显、符合乡村文化价值和消费者需求内涵的品牌拳头大型活动,进行重点打造和营销宣传,作为惠州乡村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大规模引流的重要利器。

  ——一张蓝图绘到底,精细化规划建设乡村。惠州推进“百千万工程”,同样要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走。调研组建议,惠州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自身自然禀赋、经济条件、风俗文化等制定方案,推动建成万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

  “百千万工程”不能只追求经济价值,还要强化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品位。惠州应该在抓城乡建设上下更大功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做好美丽圩镇建设、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和镇村绿化美化,全力打造现代化岭南新乡村。如今,惠州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已经走在变美的道路上,但是“美无止境”,我们要执着于对美的追求,不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态家园。

  ——做活“红”字文章,擦亮红色文旅品牌。惠州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惠东高潭是中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之一。调研组建议,惠州应学习浙江依托嘉兴红船精品化、精细化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的模式,建设高潭红色旅游小镇,将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中洞百庆楼、马列街、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等场所打造成为集参观、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着重优化提升马克思街、列宁街的红色旅游业态,做强做优广东东江干部学院的课程体系,使之成为闻名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教育基地和研学目的地。

  密码3 推陈出新

  “无中生有”打造“乡村迪士尼乐园”

  许多乡村地区既没有险山峻峰、水色山光的自然资源,又没有特产丰足、四通八达的区域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下,实现“无中生有”的蝶变?浙江金华义乌市佛堂镇小六石村给出了答案。

  “山不高水不深,也没有文化底蕴,脱贫致富是个难题。”小六石村委会主任楼献春说,2016年小六石村“两委”便开始为乡村发展谋出路,却囿于有限的产业和自然资源。“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张家界玻璃栈道的报道,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萌生——小六石村或许可以从一座玻璃桥开始。”

  2017年初,小六石村通过村民众筹的方式集资400万元,建起一座玻璃天桥,并以此开发出户外乡村休闲运动探险风景区。参与众筹的村民们也成为了义乌市小六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第一批股东。有了启动资金,项目迅速展开。2018年正月初一,玻璃天桥试营业,当天的营业额就达到1.7万元。两个月后,120万元的分红让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一条乡村的脱贫振兴之路就此全面铺开。

  “玻璃天桥项目的启动,改变了村民以农耕为主的思维定式及以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儿童留守的空心化生活方式。”楼献春说,随着玻璃天桥项目发展,来小六石村的游客与日俱增,进村游玩的自驾车从村口就排起几公里开外的长队。

  随后,该村的文旅项目不断“上新”。3D墙绘、滑道、攀岩、高空滑索、丛林穿越、美食街等产业陆续开放,“乡村迪士尼”从愿景到落入小六石村的版图,小六石村也成为义乌乃至浙中地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19年,小六石村的客流量超50万人次,创造综合性收益近3000万元。看到小六石村的成功后,杭州富阳上山村、台州玉环上栈头村、湖州安吉刘家塘村等选择与其合作,“乡村迪士尼”模式也因此走出义乌,走向全国。

  小微迭代让流行元素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留住游客“脚步”,变“流量”为“留量”?调研组听到最多的词就是“迭代”。

  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镇有“万担茶乡”之称,是西湖龙井茶主要产区之一。多年来,围绕着一片小小的茶叶,村民们从“种茶”的1.0时代开始,经历了“吃茶”的2.0时代,到现在开启了“赏茶”的3.0时代。民宿七月留白就坐落其中,这里推门见绿,游走其中,浓郁的文艺气息更是扑面而来。

  “2017年初创至今,我们发展成为杭州龙坞规模最大的在地乡村文化休闲集群。”七月留白创始人仲大战说,以打造“在地文化IP品牌”为理念,七月留白打破了民宿单一住宿空间的局限,不断拓展新的业态,如露营地、体验式茶园等,变成了多生态的民宿综合体,实现了从200万元单体民宿到2000万元民宿集群的转变。

  “经过7年的实战,我们感觉住宿只是民宿的基础配套。”仲大战认为,对于民宿来说,不仅要根据自身所在村的传统和特点,不断挖掘在地文化,打造在地文化IP,还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量,根据消费的趋势不断加入流行元素,小步快跑、小微迭代,让其成长为新的增长点。

  小微迭代,也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宋村鱼儿的家民宿主理人余爱君关注的重点。网红民宿鱼儿的家临近千岛湖,枕山傍水、白墙黛瓦、桥梁卧波,别有风情,是浙江省白金民宿。

  “民宿产品作为乡村沉浸性、个性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等级民宿更加注重创新发展、个性化打造和跨界融合。”余爱君认为,民宿要把自己的差异化做到足够大,做到唯一,让别人不可复制,才能拥有持续生命力。

  “目前,鱼儿的家在渠道、服务、运营模式甚至装修和设计等,整个产品体系方方面面都在迭代。”余爱君说,所谓迭代,就是要与在地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更关注细节,更关注客户需求,不断有一些小创新,努力跟上市场的流行节奏,增强客户的新鲜感和美的体验。

  启示

  “融合+创新”让乡村旅游站稳风口

  没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却站上了“风口”,小六石村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在哪里?调研组认为,在于其切中了一条与传统旅游不一样的赛道,在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塑造了特色、彰显了个性。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人文禀赋丰厚,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不缺故事更不缺资源,但部分村落依旧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创意缺乏、农村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缺少让故事眼见为实、可触可感的载体。

  ——创新驱动,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调研组认为,惠州要充分挖掘乡村在地文化,改变单一型、粗放型的乡村旅游模式,通过相关创意和量身定制的产品打造,大力拓展有故事、有品位的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实现农文旅融合的市场化转变,让乡村游成为一趟田园生活的体验游,更成为一场精神原乡之旅。

  文旅融合是篇大文章,题目出了许多年,但关于“融什么”“怎么融”的答案,总是在持续创新,不断迭代。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旅游行业格局经历了从传统观光游一元主导,到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研学知识游、康养体育游等多种业态“群雄逐鹿”的变化,震荡不可谓不剧烈。

  小六石村的沉浸式体验、各个民宿的奇思妙想,让乡村旅游变得更加时尚、新潮。调研组认为,惠州乡村的农文旅发展要不断适应游客对产品功能多元化、特色化、体验化的需求,加快发展大众健身、体育旅游、医疗养生、郊野露营、文创、非遗体验、文旅夜经济、国潮元素等文旅消费新业态,以创新驱动激活农文旅资源,以融合发展提高农文旅供给质量,让农文旅产品互动性更强、体验性更高、吸引力更大,更受市场追捧。

  ——数字赋能,以“互联网+”丰富农文旅融合新形式。酒香也怕巷子深。时代的发展让网络平台为乡村旅游“玩家”带来了更为公平的机会,很多偏远乡村通过“触网”也能获得与都市景区同样的曝光度。调研组认为,惠州要做好农文旅融合这篇文章,必须解锁“互联网+农文旅”融合流量密码,以新形式在新场景下“吆喝叫卖”。同时,灵活综合运用数字文旅新科技,如虚拟旅游、数字沉浸体验、数字展览、数字讲解等,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旅游体验的边界、方式和深度。

  专家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志才

  培育惠州乡村文旅新质生产力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吴志才长期关注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他认为,惠州推进“百千万工程”可以从三方面借鉴浙江经验。一是塑造现代农业新动能,深入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生产型农业向科技型农业和服务型农业迈进,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乡村服务产业。二是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始终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坚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一体化推动规划、建设、运营和治理,挖掘、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三是带动万千农民奔共富,充分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主体作用,让农民从乡村建设与发展中的“打工者”转变为“合伙人”。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百千万工程”,惠州如何发力?吴志才建议,惠州应聚焦“两化、两经济”,培育惠州乡村文旅新质生产力。一是坚持乡村数字化建设。探索未来乡村建设,加快布局5G、物联网、农村冷链物流体系等“新基建”,推动数字农业、数字治理、数字文旅融合发展。二是坚持文旅绿色化发展。联动广州打造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样板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协同推进滨海、沿江、环城乡村旅游集聚区等建设。推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与休闲、旅游、生态、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抢占低空经济新高地。发挥龙门低空空域管理政策优势,探索“低空+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低空旅游、商务飞行、低空运动等新业态。四是聚焦银发经济新市场。探索建设乡村“银色空间”,链接引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银发人才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注入新活力。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针对银发市场的乡村休闲旅游、乡村生态康养旅游等旅游业态。

  镇村负责人谈振兴

  博罗县麻陂镇党委书记张国平

  深耕在地文化,打造高端小众休闲旅游路线

  计划引进浙江小六石文旅开发有限公司云村民智慧系统软件,利用麻陂镇洪湖村现有资源优势,打造线上线下互通的智慧平台,发展乡村特色果蔬采摘。借鉴七月留白、鱼儿的家等民宿经营理念,深耕在地文化,活化鸡笼山、宝溪“六古”风物等历史人文底蕴,建设联通鸡笼山宝溪驿道,继续推进露营基地、民宿项目,打造高端、小众休闲旅游路线。借鉴龙坞茶镇上城埭村、长埭村发展经验,深挖鸡笼山龙山一号、宝溪山茶、仙人迹山茶种植基地等现有资源,摸索茶叶产业、旅游发展路径。持续擦亮市级非遗麻陂肉丸制作技艺招牌,结合农民丰收节举办麻陂肉丸节。

  博罗县观音阁镇党委书记陈惠军

  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借鉴小六石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扶强做优伍号营地及古石龙研学基地,变单一研学流量为多维文旅“留量”。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土地、劳动力、闲置资产、扶持资金等各类涉农资源,推动杨村村、塘角村发展。同时,精心谋划2024年观音阁帐篷节,在场内组织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和点亮星空活动,并由镇政府牵头举办民宿发展经验交流会,集聚人气、扩大商机、促进合作,擦亮观音阁短途旅游胜地崭新名片。

  龙门县龙江镇副镇长徐福旺

  探索“本地优势资源+社会资源”发展模式

  此次赴浙江调研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浙江省关于乡村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龙江镇是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我们将借鉴小六石村“无中生有”的乡村经营理念,用好鹿鹰园文旅项目的流量热点,探索“本地优势资源+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挖掘和打造独具龙江特色的新科技农文旅产业。

  博罗县麻陂镇坳头垅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强

  利用特色产业资源打造网红打卡点

  借鉴浙江小六石村“无中生有”的模式,结合坳头垅村实际,利用鸵鸟养殖、光伏发电、高升桥(五眼桥)等特色资源,讲好高升桥主人翁高中状元后信守承诺、回报老百姓的感人故事,并通过开展鸵鸟观赏、鸵鸟蛋作画等体验活动,联动打造旅游观光、学习基地和网红打卡点。另外,坳头垅村现有一定规模的柠檬种植基础,接下来可通过发展“村民+集体+企业分红”的模式打造集种植、深加工、观光于一体的柠檬产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博罗县观音阁镇塘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春林

  找准村企合作契机打造乡村水上乐园

  塘角村位于观音阁镇周边,又挨着东江,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去年,通过集中清理问题合同、重新发包土地,塘角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2年的41万元跃升至101万元。接下来,计划借鉴浙江小六石村打造“乡村迪士尼乐园”的模式,用好塘角村的水塘资源,找准村企合作契机点,打造乡村水上乐园,以旅游带动红薯、淮山等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博罗县观音阁镇杨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永旺

  把民营经济和小作坊培育成村域经济主体

  此次到浙江调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浙江农村地区经济增速快、运行质量高、发展气魄大、体制机制比较灵活。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浙江经验,瞄准建设经济强村、文化名村、旅游村的目标,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举措,尽快把民营经济和小作坊培育成为村域经济的主体,同时进一步统筹村内的产业资源,打造可看可玩可体验的生态农旅品牌,增强村民在发展农文旅经济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博罗县麻陂镇洪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运良

  打造美丽村道及美丽庭院

  此次到浙江的调研学习,让我对浙江万千美丽乡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打造产业造福万千农民群众的做法也有很多借鉴之处。洪湖村将继续做好农房风貌管控工作,打造美丽村道及美丽庭院,整合村民闲置房子,鼓励村民自主装修、带资入股、经营民宿。此外,充分发挥洪湖惠州市农业公园、洪湖香蔬果专业合作社、白肚湖研学的带动作用,联动洋田村农耕体验中心活化利用,做好研学文章。

  记者手记

  为美丽乡村塑造“有趣的灵魂”

  从“千万工程”到“百千万工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笔者认为,不仅要有物质的富,更要有生活的雅。

  浙江对文化的挖掘和IP打造值得我们学习。长埭村的“茶+艺术”、桃园村的“槜李+”IP、莫干山的“民宿+马拉松”……这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有打动人的活动,更兼具有趣的灵魂。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如何为美丽乡村塑造“有趣的灵魂”,让大家感受衣、食、住、行中的美,让健康、文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汇聚形成“美丽产业”?农文旅体融合是一个可感可抓可学的解题路径。具体来说,就是做好农耕传承、文化绵延、科技创新、热血青年、品牌赛事、产业升级组合的大文章。

  这篇“大文章”,可以从讲好故事开始,从举办好活动开始。

  惠州山海湖皆有,历史悠久,从来不缺好的资源,缺的是好的惠州故事。我们要挖掘好惠州故事,甚至参与策划、宣传好惠州故事,找到合适的、更好的渠道,在更好的平台讲好惠州故事;要培养更多会创造故事、会讲故事的人,更要把好的策划转变成好的项目,推动项目落地产生效益,从而让我们的美丽资源、美丽故事化成“美丽经济”,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当下,人们的消费重点,正在从购买商品转向购买体验;从为结果付费,转向为一个愉快的过程付费。村晚、村BA、马拉松、徒步节的兴起,正是体验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我们的美丽乡村,要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给人快乐的体验,可以多举办樱花跑、风筝节等运动,美食、节庆等民俗活动,文艺展、音乐节等展会……通过举办各种与乡村气质般配的活动,让乡村成为城市魅力的秀场,以独特、快乐的体验汇聚人气,为美丽乡村塑造“有趣的灵魂”。

  活动办好了,故事讲好了,流量也会奔涌而至。这个时候,我们的政府、企业就要“各显神通”,接住、接好流量,努力把流量变为“留量”,提升惠州知名度、美誉度,形成“美丽经济”。

  讲好“百千万工程”的故事,从农文旅体融合中让更多人感知生活的雅,惠州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指日可待了。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香金群 侯县军

  魏怡兰 林丽娟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