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将盘活“宗祠文化”打造乡村文化传播阵地

来源: 合肥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时间:2024-05-07

丰乐河边有座三百多年古祠堂

  

  在肥西县丰乐镇董家湾,董氏祠堂远近闻名,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宗祠是合肥地区现存较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4月30日,笔者前往探访时了解到,肥西将以此盘活“宗祠文化”,将其打造成乡村文化传播阵地。

  300多年历经沧桑为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缩影

  董家湾最初名为公思湾,因丰乐河流经这里时打了个弯而得名,董氏祠堂就坐落于此。在宗祠门前,74岁的肥南董氏宗亲联谊会理事会秘书长董思俊指着眼前的董家湾娓娓道来。

  据史料记载,董氏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当初因资金所限,尚未广修,后陆续扩建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直至光绪年间由董氏后人董大义、董履高叔侄二人将宗祠竣工。

  祠堂前后三进、两侧包厢、砖木结构。重桁斗拱鱼梁木,雕花亮阁,大小房屋40余间。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是清代时期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的缩影。

  在祠堂一角,有一块名为“董氏碑记”的碑石,碑文上记载了董氏家族的发展史以及祠堂建造史。

  上世纪60年代,董氏祠堂更名为五四小学,一直沿用至2005年撤校。1986年被列为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2018年,肥西县分别投入资金对董氏宗祠进行了全面修复,基本再现了董氏宗祠独特的建筑风格。2013年董氏宗祠被列为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

  盘活“宗祠文化”将其打造成乡村文化礼堂

  “凡乡村城市同街共井都是乡里,既谓之乡里则兴我田里,相连房屋相比切不可因些须小忿构成大患,失了同乡共里的和睦,必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凡冠婚丧祭之事俱要致敬尽里,这终是好人,若不和睦乡里便有法惩治他”。在祠堂正厅,董思俊读起了手中的《家风家训》。

  这份《家风家训》共分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毋作非为等六个篇章,而上述文字即为“和睦乡里”内容,目的是弘扬和睦共生、乡风文明的精神,为社区的繁荣作出贡献。

  “虽然咱们董氏宗族的家风家训规范的是族内后人言行,但却影响着社区成员,让大家明白乡村、城市、同街共井皆为乡里。”董思俊解释,除了需要和睦身边的人,家风家训还强调要保持宽容,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相处的社区环境,尤其是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社区成员共同的责任。

  “祠堂作为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代表着过去,但可以通过家谱中家风家训这一精神文化纽带与现代社会相连,并在当代焕发别样的魅力。”肥西县文明办负责人张静表示。

  她透露,丰乐镇将依托董氏家谱和祠堂,将家风家训中的邻里和睦、孝敬长辈等融入文明实践中,以此来教培新时代下的市民崇心向善的正能量,让祠堂成为乡村的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合肥日报)

责任编辑:徐程遥
分享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