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旅游
走近蓝田瑶族乡 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时间:2023-02-22 15:26:00  来源:龙门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是惠州的北大门,历史悠久,民风民俗独具特色,这里有独特的传统习俗和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

  舞火狗
  瑶族少女成年礼“舞火狗”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蓝田瑶族特有的传统习俗,起源于清代初期,来自瑶族对狗的崇拜,世袭相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蓝田瑶族少女“成年礼”的特殊仪式,也是中国唯一余存的民族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奇妙结合的古老民间宗教仪式,被誉为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一块活化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蓝田瑶族乡举行舞火狗活动,每位少女要参加2至3次“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经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相传古时候,瑶族的先祖,在外族入侵时,皇帝出榜招贤御敌,事成后可任选宫中公主为妻(皇帝有三个公主)。出榜三日,一只龙犬(神犬)揭榜,降服了敌人后,龙犬衍化为人头犬身,被皇帝封为神犬大将军,与皇帝的三公主成婚,一胎生下四子。因母亲奶水不够,仅能喂养两个孩子,另两个孩子就靠挤狗奶喂养长大。因此,瑶民为了纪念先祖,并永记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各村寨要举行“舞火狗”活动。
 
 
  “织带仔”
  “织带仔”是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织带仔”传统始于清代中期,“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丽大方的特征,是蓝田瑶族姑娘结婚时必备的嫁妆,每条“带仔”里面有很多图案花纹,有猪肚、鸡嘴、单双箸仔(箸,筷子。在带仔上编织箸,寓意增加人口)、榄仔榄壳、松仁松籽等图案。其中,在蓝田的方言发音中,松籽和“重喜”相近,榄仔和“揽子”相近,寓意喜事连连、添子多福,表达了家中长辈对儿女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带仔”式样较多,有宽有窄,窄的1厘米,宽的5厘米,长约数米。宽一点的织带用途较多,比如新娘出嫁时用来绑缚被子、枕头等嫁妆,也用作绑缚给亲戚朋友的回礼。新郎在迎娶新娘时,要把带仔分别挂在抬轿子的4根木棍上,还要把一大一小两条带仔挂在婚房门口,取“带来孩子”的好意头。而待到小孩出生后,妇女用宽一点的带仔背孩子,既便于做家务,又能让小孩感到舒适柔软,贴身紧稳,有安全感。窄带则一般用作头饰带、围裙带、拦腰带、裤带和帽带、袜带等,还有的用编织好的带仔缝入衣服当作花边装饰。蓝田瑶族乡的婚服亦是如此,精美的带仔越多越好。
 
 
  瑶族穴居遗址
  瑶族穴居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于明代,遗址位于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新星村杨坑洞口猪炮兜(土名)。目前为止在蓝田瑶族乡已发现200余座洞穴,但大多已毁坍,仅存两座较为完整的蓝田瑶族生活穴居遗址(当地人称为“瑶洞”)。两个瑶洞呈椭圆形,相距约5米,洞壁用黄泥和草木灰混合浆涂抹,壁厚10厘米至20厘米,然后又用柴草烧焗。洞口高1米,最宽1.1米。底部中轴线深四米,中间面宽2.75米。后壁置有方形排气孔三个。
  上东村田心古民居围龙屋
  上东村田心古民居围龙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田心村小组,坐北向南,是“三堂、八横、二围龙”的围龙屋建筑格局,建于清朝初期,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田心围正中为三进建筑,分为下堂、中堂、上堂,称之为“三堂屋”,三堂屋总面积约365.4平方米。三堂屋左右各置四横房屋。田心围龙屋分三次建成,首次建三堂屋和三堂屋左右各建对称的二座横屋(无围龙),二、三次分别在横屋边扩建二横一围龙的房屋,形成“三堂、八横、二围龙”的围龙屋,还置斗门、围墙、成封闭式住宅。田心围龙屋是蓝田瑶民从上野穴居走向地面建筑住宅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瑶族山歌
  瑶族山歌是瑶族人民在恋爱、婚姻、信仰等特殊的日子里,又或是在节日喜庆、平时劳动时进行的对歌活动;蓝田的瑶族服饰古朴、简便、单调,颜色以蓝、黑为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蓝田瑶族乡下来将继续大力传承和弘扬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年中秋节举办“舞火狗”晚会,进一步谋划建设瑶穴遗址公园,推动“舞火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瑶族传统文化得到有序传承。
  来源:爱龙门
  记者:谢益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