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廖华山:执一颗匠心 择一艺坚守
来源:      发表时间:2020-05-19
  

 

 

 

 

 

 

 

 

 

  

 

  舒缓的音乐在流淌,红褐色的泥在拉坯机上旋转;拇指与粗粝的坯泥相遇,肌肤渗出红色的划痕……一件陶器的雏形渐渐显现。这是记者在菩提古镇“廖师傅美陶坊”看到的一幕。

  日前,记者慕名采访了“廖师傅美陶坊”创始人、区级非遗传承人廖华山,倾听他与陶为伴的故事。

  痴迷画画 初涉艺海

  刚入不惑之年的廖华山,出生于葛兰镇,从小爱好画画,谈及艺术启蒙老师,廖华山说,还要从一本连环画说起。

  廖华山的家在镇场镇旁,赶集时经常走过路边书摊,闲暇之余借阅了许多手绘版传统小人书,不知不觉被《三国演义》连环画吸引,并开始收藏,临摹连环画中的人物画像。进入初中,廖华山开始正式学习画画,三年后,廖华山考入重庆六十九中,学习工艺美术。

  由于特别热爱绘画艺术,毕业后,廖华山先后从事过平面设计、动画片设计等工作,并创办美术培训机构,艺海之路日渐开阔。

  结缘陶艺 乐此不疲

  与陶艺结缘,始于2012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绘画老师引荐,廖华山初识重庆陶艺名家何跃。在他们的指引下,廖华山前往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地拜访陶艺老艺人,经不断学习和琢磨,他学成这门手艺,正式开启制陶之路。

  南下佛山,修学石湾陶,是廖华山陶艺之路的里程碑。

  2014年,廖华山在佛山结识一大批陶艺大师,其中有石湾陶代表性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和省级陶艺大师冼有成等。首次佛山之行,让廖华山大开眼界,石湾陶生动的艺术造型深深打动了他。从此,他年年南下,外出研修,拜大师为师,探讨陶艺技艺,痴迷于对陶艺的无尽探索中,乐此不疲,实现陶艺质的飞跃。

  恪守匠心 铸就好陶

  “真正的艺术追求,需要沉下心创作。”廖华山说,制陶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个技术活,作为一名制陶手艺人,就是一个匠人,做技术,守匠心。

  廖华山介绍,一件陶器要经过配泥、制坯、晒坯、成型、调整、施釉、烧制等十几道工序,每一个流程都有讲究,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在成型过程中,拉胚是常见的制作方式。但在廖华山看来,这种制作方式只适合圆形器皿,真要千变万化,还是要先擀成泥饼再来捏制。

  廖华山告诉记者,不要以为“捏”出了满意的造型就成功了,烧窑时对温度的控制,也考验技术,升温太快或太慢都难成佳器。“烧得好了就是大功告成,稍微不留神出点差错,就功亏一篑。”

  不只传承 更要创新

  在廖华山的工作室,陶艺制品琳琅满目,精巧绝伦,给人美的享受。

  “精雕细琢是基础,创新创意是精髓。”廖华山说,做陶是一辈子的事,做陶容易,做好不易。陶艺家精于手艺的同时,心中要有大丘壑,要从体验生活中获得艺术灵感,将这些灵感融入创作中。

  说着,廖华山向记者展示他的一件得意之作,为成都宽窄巷子制作的文创产品,其灵感来源于影片《功夫熊猫》。这件作品造型是一个胖胖的包租婆,拿着盖碗茶,悠闲地坐着喝茶。其身子又像熊猫造型,憨态可掬。

  “陶艺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历经沧桑都不曾过时的传承,陶艺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意义。”廖华山说,要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年轻人喜欢的作品,吸引更多人来学习,把制陶技艺传承下去。记者 曹丽华

中共长寿区委宣传部 主办 | 地址:重庆市长寿区行政中心
邮编:401220 电话:023-40246099 工作邮箱:1984272160@qq.com
copyright (c) 2015 重庆市长寿区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