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大图
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回望
  • 发布时间:2024-04-11
  • 发布来源:巴彦淖尔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 感谢阅读

  3月30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行“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会,授予“磴口模式”治沙群体“北疆楷模”称号。磴口人的治沙精神被时代的高光聚焦。

  治沙的话题在磴口根本说不完。每一个土生土长的磴口人或者在磴口工作和生活过的人,都能充满感情地讲好多自己与沙的故事。

 

  (一)

 

  时间回到1949年10月的一天,从黄河的上游漂来一艘羊皮筏子,筏子上载着32个人,他们就是中共磴口县委、政府全部的组成人员,为首的就是新中国磴口县委第一任书记杨力生。

  杨力生到磴口的第一件事就是访贫问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面对人口不足2万人,财力不足1万元,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状,他决心要把沙漠治理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在问需于民的同时,他也问计于民,刚到任就带领干部深入到群众中,体察民情,了解县情,向他们讨教沙漠的习性和治沙对策。通过广泛的调研,他了解到群众无柴烧和在沙窝里滥砍柴草导致流沙危害农田是当前群众生活中最严重的问题,要想缓解流沙危害,必须封沙护草,严禁在沙漠中砍伐柴草。要防止乱砍滥伐,必须要解决群众的烧柴问题。1950年1月30日,县委召开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就停止烧柴、改烧煤炭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广大代表达成共识,积极响应并发动社会力量造船运煤,使全县的机关、团体、学校和70%的居民改烧煤炭,有效缓解了对沙漠植被的砍伐压力。同年4月,磴口县防沙林场建立,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林业工人,培育苗木,培养造林技术骨干,为磴口县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10月,磴口县委、政府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研讨、部署全县的防沙造林工作。在这次会上,针对春季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群众保种保活工作做得不够,责任意识没有调动起来。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后,会议决定:健全组织领导,进行重点造林,大力宣传“谁地,谁栽,谁有”的政策,把造林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造林机制,充分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根据杨力生书记的提议,会议还研究出台了一项重大决策:决定搞“沿沙设防,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带,保护沙区草木;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的建设工程。这个决策对磴口县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为磴口县的防沙治沙规划了一个宏伟的蓝图。

 

  (二)

 

  仅仅一年时间,在零基础的前提下,磴口县就经过积极探索总结,制定了正确的治沙路径、科学的治沙机制和宏伟的治沙蓝图,从中足以看出杨力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果敢的决策能力。

  防沙林场刚挂牌成立,正是植树造林的最宜季节,杨力生扛着行李卷儿,同技术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边干边学边推进造林进度。春季植树造林过后,杨书记又带着通讯员住到了旧地村,专门研究树木适宜品种和成活问题。他还通过广泛走访调研,总结出了流沙“一喜三怕”(喜刮风,怕树、怕草、怕水)的习性和“四多”(人多、树多、草多、土多,作为与风沙作斗争的力量和武器);“四勤”(口勤、脑勤、手勤、腿勤,扎扎实实地做好护林护草工作);“四自”(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自保护,在造林工作中贯彻自力更生精神)等治沙措施、工作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人力物力上的准备,杨书记认为,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杨力生同志在各级干部会上多次强调:谁要忽视治沙造林工作,谁就会在政治上犯错误。他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组织群众,向群众宣传治沙造林的重大意义,解除群众的思想顾虑。造林期间,杨力生扛着锹走进了沙漠,全县的党员干部扛着树苗走进了沙漠,群众把锅灶、帐篷、托儿所搬到沙漠的造林工地,还组织了以英雄命名的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造林突击队和战斗班排,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磴口县全民造林拉开了历史的大幕,常大拉、佟秀珍、王曰虎、康永祯、孙林涛等一个个平凡的治沙劳模和杨力生一起站成了守护绿色家园的英雄群体。

 

  (三)

 

  到1953年,短短的4年时间,治沙造林、封沙育草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造林面积由1949年的300亩增加到近1.4万亩,沿沙天然灌木杂草繁殖茂密,基本连片成网,沙边地已经可以种植小麦,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1953年11月30日,杨力生调离了兢兢业业埋头苦干4年多的磴口县,但他带领磴口县广大干部群众制定的治沙蓝图和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1950年起,磴口县委组织动员全县人民向沙漠大举进军,经过10年苦战,营造起一条长308华里、面积8万多亩的防沙林带和1万亩成片林。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封沙育草124万亩,昔日狂风恶沙、沙进人退的荒凉面貌变成了绿树成荫、牛羊遍野、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磴口县被原林业部授予“全国治沙造林模范县”的光荣称号,中央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联合摄制了纪录片《战黄龙》,将磴口人民不畏艰难、不懈奋斗,实现绿进沙退的伟大壮举载入历史的永恒。

  杨力生是磴口县有组织有计划封沙育林第一人,也是实施营造“三北防护林带”磴口乃至巴彦淖尔段的奠基人。在调离磴口的42年间,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心系磴口,时刻挂念磴口,他曾29次在磴口专题考察调研、不辞劳苦蹲点指导工作,将治沙造林事业作为自己的未尽事业去努力实现。

 

  (四)

 

治理后的乌兰布和沙漠

  治沙精神,薪火相传。在杨力生同志的感召下,磴口县一届又一届县委、政府、一代又一代磴口人民矢志不渝向沙漠进军,不断焕发出誓让沙漠换新颜、誓把沙漠变绿洲的顽强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累计治理沙漠210万亩,沙区林草覆盖度由0.04%提高到37.2%,治理重度沙化土地45万亩,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由7000万吨减少到370万吨,降低94.7%,沙漠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磴口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区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区生态建设“绿化杯”奖等多项荣誉。

  七十多年来,磴口人没有一刻停下治沙的脚步,一代又一代磴口人用汗水保护了家园,保护了河套平原,保护了华北……一代又一代磴口人用智慧探索总结,形成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走进今天的磴口,沙漠不再荒凉,田成方,林成网,穿沙公路四通八达,沙漠成为出产牛奶、葡萄酒、肉苁蓉、鱼蟹、瓜果蔬菜等系列优质有机农副产品的宝地。

通讯员:何承刚 文/图 编辑:乔萍 巴彦淖尔日报

欢迎您访问巴彦淖尔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邮编:015000 电话:0478-8761702 传真:0478-8655852
邮箱:bynewmw@163.com 技术支持:包头敏捷科技

Baidu
sogou